律页:法律工作 尽在掌握
使用律页平台,快速启动法律工作
首页文章列表“昆山片律”第一期 | 守界与跨界:采访律师杨祎思


“昆山片玉”意为昆仑山上的一块美玉,出自《晋书·郤诜传》中的“臣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”律页新开设栏目“昆山片律”,将“玉”字改为“律”,赋予其全新解读。
它寓意着法律的公正、纯洁,也象征着法律领域中珍贵的专业素养与智慧。此外,我们从“昆山片玉”最初的自谦含义出发,以人物采访的形式,对话法律专业人士,打造有温度、有深度的“观察窗口”,挖掘律师背后的成长故事,传递行业温度。第一期,我们邀请到了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杨祎思。


杨律是河北承德人,初见她,不同于律所官网照片上高挑成熟的即视感,倒更像是个温婉而略显稚气的南方姑娘。深聊之后,在她的身上,我看不到生活中任何困顿留下的影子,或许是本心的恒常,让杨祎思在面对所有事情时都能够相容自洽,淡然徐行。
一、守界:丰富自我 便是把握机遇
如何形容杨律呢,像是一株蒲公英,遇春而春,遇夏而夏,顺应每一个自我选择与成长的节点,然后热烈扎根。
聊起她的留学初衷,一部电影——《风雨哈佛路》(Homeless to Harvard: The Liz Murray Story)让学生时代的杨祎思感受到了国外教育的包容和多元。她回忆道:“初二那年的暑期有了去韩国交流的机会,初三还去了新加坡。当时感觉真的蛮好玩的。”当交换生的日子里,杨祎思身处于不同国家的国际化学校,各地的文化差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。
高二时,学校提供了国际转学生的项目名额,可以去多伦多读当地高中。开放的家庭教育理念给予杨祎思莫大的鼓励与支持,自此踏上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求学之旅。在加拿大,高中必修课程设置通常会根据个人规划的专业方向来选择,受到家里的影响,杨祎思选择了化学专业。
毕业后的她从阿尔伯塔大学起步,再踏入伦敦大学学院,继续攻读制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。杨祎思有很多科研经历,别人眼里痛苦不迭的项目,对杨祎思来说却是简单的事,她喜欢一个人沉浸在实验室的感觉。因此,2019年回国后,杨祎思还考虑过继续读博深造。就是这样内敛沉静的杨祎思也不会想到,自己会走上了做律师的这条路。
机缘巧合下,与杨祎思相识的一位天元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为她引荐了机会。“这位合伙人的朋友在国内做知识产权专利,他们的团队恰好在招人,懂化学的专利人很少,我的简历就被留下了”,她笑称道,“我当时负责专利的无效口审,用比较朴素的法律语言来说,我们的角色就是‘被告’。”
专利无效口审,需要拥有技术知识的同时拥有专业法律知识,在拥有专业技术背景之外,杨祎思自学了相关专利法,出于涉外工作的需要,又学习了德语。自大学选修了俄语、西班牙语、意大利语后,这已经是她学会的第四门小语种。
二、跨界:稳中求进 突破人生局限
谈及后来转为专职律师,杨祎思的回答是:“想挑战自己,走出舒适区。”有了目标方向后,她一次考过了律师职业资格证。恰在这时,央视12套一档名为《中国律师》的特别节目,让她对未来的执业赛道有了新的向往。
“节目上有幸看到了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(下称“金诚同达”)主任杨晨律师的故事,他主要做WTO应诉方的业务,除了被杨律的专业吸引,那句中国律师讲好中国故事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。我觉得代表中国企业走出中国,走向世界,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在这之后我也顺利入职了金诚同达的国际贸易:海关、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团队”。自此,杨祎思开启了新的人生副本。
杨祎思回忆起自己初期接触过一起成品油走私的刑事案子。
“案子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就是这个成品油到底是什么油。”在案证据表明,根据不同的鉴定标准,同一样品的鉴定结果不同。例如,一个样品按照A标准,鉴定出来的是船用油;根据B标准鉴定出来就是车用柴油。
“这种情况下,不同油品计算时适用的税率就会不一样,导致最终合计偷逃税款的金额天差地别。因为我是学化学出身,会更加敏感这种问题,所以就立即就提出了这个观点。除了这个以外,这个案子还可以从其他化学角度切入并进行辩护。最后,涉税金额从十多个亿降到了两三个亿。当事人的刑期也被大幅压缩。”
这是杨祎思最初经手、且印象尤为深刻的案子之一,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,虽然最后的判决书上没有自己的名字,但也让她看到了自身的更多可能性。“法律其实是一个实践性学科,我们不能以法律实践法律,应该是以不同的社会角度去实践法律,这就需要律师懂更多领域的知识,甚至是常识,成为一个多边形战士。”
在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,镌刻着一句箴言:“认识你自己。”这句话穿越千年的时光,仍叩击着无数求知者的心门。如今的时代,终身学习成为所有人安身立命之本,杨祎思深知这一点。
“海关本身是一个很繁复杂糅的法律领域,会比别的领域学得更多,但它归根结底是一个商品归类的问题,本质上是商品学与法学的融合。律师这个职业需要大量经验和实践,即使在学习中搭建好了知识体系,但在接手的每一个案子时,还是有被动学习的空间,被动学习更多是对主动学习的查漏补缺。不要说没有师傅,对方的律师、对面的检察官、台上的法官都是我的师傅。”
守界不意味固步自封,杨祎思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稳扎稳打,静候时机;破界不代表一时冒进,将其他专业能力与法律素养破圈融合,同样推动了杨祎思的职业成长。
三、做不被标签定义的自己
聊起杨祎思在前几年疫情时期的工作状态时,话题自然延伸到了外界对女律师的看法上。
“那个时候大家的案子都变少了,像我们做海关的,更多要去沿海城市,但北京的防疫政策很严,我们出不去,委托人进不来。当面谈案子的效果肯定要比线上好,当事人和律师之间也要面对面匹配气场、达成信任。”
女律师或多或少都存在职场困境,小个子的杨祎思有时并不占优势,会受到一些质询和审视。想要看起来更加权威,讨巧的办法就是改变外形,所以她烫了老气的发型,也会穿一些紫红色、孔雀蓝或是祖母绿配色的西装。但后来发现,客户真的会非常在乎律师的外表吗?也不尽然,律师的专业表现和知识储备才是最重要的。平易近人的亲切形象不完全是弱势,在很多时候反而能够与公检法良性沟通,获得更多有效信息,更好保障当事人的权益。
“当时接手了一个刑期可能在十年以上的案子。接到案子的时候已经快开庭了,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辩护节点。所以整个案件当庭对抗性非常强劲,交锋非常激烈,可以说是唇枪舌剑,每一句话都影响着被告人的命运。庭后,当事人的姐姐和我说,她看我坐到辩护人席上的那一刻心都凉了,想着自己弟妹是不是被黑心律师给骗了,怎么请了个小孩儿呢?后来家属拉着我的手说,‘我太信任你了,我弟弟的命啊,就交到你手里了。’”杨祎思用实力赢得肯定,也斩断了偏见与质疑。
律师确实是一个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职业,但也是高度紧张和忙碌的。关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,杨祎思一直认为这是一个“伪命题”。“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我们工作的每一分钟,都是在用心生活。大家总是觉得很多时间被零散的事情冲散了,或许要安抚客户俩小时,听车轱辘话来回说,但不管内容如何琐碎耗时,只要是工作的一部分,都不用抱怨。”


·杨律的生活AB面·
杨祎思的微信名叫“杨树根儿”,灵感来源于尼采的一句名言——人跟树是一样的,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,它的根就越要伸进黑暗的地底。她养成了每晚写次日计划的习惯,也会为自己灵活预留出可调整的时间;她不爱边听音乐边工作学习,手机放在一边,关闭消息弹窗,她就能坐在书桌前很久很久。繁忙的工作之余,她喜欢做做饭,“做饭就像做实验,把瓶瓶罐罐兑在一起就好了”。她热爱这份职业,就愿意时刻学会享受,并希望自己脚踏实地,定心致远。
四、"深耕一隅葺崇楼"
2024年的律师人数已经突破75万,但结构性的缺口仍然存在。外界对律师行业往往有两种声音,一种是“越老越吃香”,另一种是“为温饱苦苦挣扎”。“市场的饱和,决定了‘低价竞争’的出现。现在的形势下,大家要从‘万金油’向精细化领域的律师转变,但相应的是更高的行业壁垒。此外,也不必将当下的deepseek或各种AI软件高高捧起,所有的法律检索工具,都是在帮助打破信息茧房和数据孤岛,我们也会伴随法律科技慢慢成长。”杨祎思如是说。
人永远会美化自己未曾走过的路,但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坚定选择对自己而言最好的那条路。2024年,杨祎思成为独立律师,来到了现在的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。
聊起现在火热的“企业出海”,杨祎思认为,站在法律层面,很多企业或者律所一直在宣传,却无法真的落地的原因,首先是律师的建议本身不落地,部分律师对国外的人文环境、商业习惯以及法律体系缺乏深入了解。“海外留学的经历确实会对业务上手有所加成,但还是看个人能力,我的身边有很多同事,没有留学经历,却成为了优秀的国际贸易律师。”
在考过加州律师执业资格证(CABAR)后,杨祎思正在备战英国律师执照(SQE)的考试,可以看出,杨祎思对未来规划没有太多犹疑,给自己的定位也十分清晰。前辈的从业经验并不适用,每个人的经历不同,还是要靠自己摸索方向。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第一步,等到落地生根、蓬勃发展的阶段,接踵而至的必然是争议摩擦,杨祎思说,她或许会借着这股力向国际仲裁或其他方向发展,这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从步入律所到现在,杨祎思的办案生涯已有近十年,从基础的律师助理一路成长到独立律师,她对“好律师”的定义也在慢慢改变。不同于“胜率高就是好律师”的固有思维,杨祎思如今觉得,不拘泥于传统的诉讼手段,争取解决方式的多元化并妥善解决问题,才是评判一个律师能力的标准。“我们应该尽可能将问题解决在诉讼前。案子的输赢并非不重要,但如果一件事已经到了谈输赢的地步,那你本质上就输了。”
尾声
一路走来,她从不将自己裹挟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,“乐天派”的性格让她更加满足于每一次突破。当年轻人站在无数个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,杨祎思的成长故事像是为大家打了个样——朝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好,似乎也冥冥之中应了那句,“凡事发生,皆有利于我”。不局限自己,顺势一转身,就迈出了未曾设想的一步。如果人生是旷野,那就尽情感受这旷野的风吧。